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

存济医学院2021级学生第一党支部组织“学习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 存济医学院
  • 日期:2021-11-21
  • 1561

       虽然已是凛冽冬日,但是温暖的阳光依旧晴好明媚。2021年11月20日,存济医学院2021级学生第一党支部组织全体同志参观学习中国科学院“两弹一星”纪念馆。此次党日活动,旨在学习、传承和弘扬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为内核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党员同志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切身践行老一辈科学院人的伟大精神,并带动身边同学加以传承和弘扬,展现中科院学子的风采。

图1 党支部合影

       粼粼雁栖湖畔,脉脉群山之中,存济医学院2021级学生第一党支部的全体党员来到了位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山林内的“两弹一星”纪念馆。国科大“两弹一星”纪念馆的前身是由钱学森先生主持建设的新中国第一个火箭研发实验基地,该实验基地主要用于探索和开发用于远程火箭的高能液体推进剂和发动机的地面试车工作。为缅怀参与“两弹一星”计划的老一辈科学院人,弘扬老一辈科学家们的伟大精神,2013年9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白春礼院士首次提出“兴建‘两弹一星’纪念馆,传承我们科学院的历史和精神”。2015年9月,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改建完成,首次开馆。至此,许多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名字才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眼前。

 

图2 “两弹一星”石碑及外场全景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依次参观了中国科学院爆炸试验场战区、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事业展厅及“两弹一星”历史人物展厅。所有同志们一起认真聆听志愿讲解员们关于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发展的讲解,以及老一辈科学家们感人事迹的介绍。大家都深深被“两弹元勋”们的故事感动和折服。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一群爱国青年们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突破重重封锁阻挠,回到自己深爱的祖国,毫无怨言地隐姓埋名几十年,只为了伟大的祖国能再不受欺侮,早日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图3 认真听取讲解员的介绍

       邓稼先先生将生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弹事业,亲自深入爆炸试验采集数据资料,风华青年而去,马革裹尸而还;彭桓武先生一句“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要理由”,放弃国外待遇优厚的教职工作毅然回到祖国;郭永怀先生在飞机失事的焚身烈火中以血肉之身为“铠甲”保存下了珍贵的试验资料……一幕一幕、一帧一帧,老一辈科学家们对“两弹一星”事业的热忱和坚守,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邓小平先生曾经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在没有任何援助的艰苦年代,一群青年凭着一腔爱国热血和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成功实现了“两弹一星”从无到有的突破,这是新中国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也正因如此,这份精神才愈显伟大和弥足珍贵。

图4 馆外景色

      纪念馆外,阳光正好,党旗鲜红。虽然前进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与“两弹元勋”们相比,现在的我们还都只是一颗颗稚嫩平凡的“螺丝钉”,但作为新时代的科学院人,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们更应该学习、传承和弘扬前辈们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为我们的祖国这个庞大机器的运转贡献毕生力量!

文稿:于念叶

图片:刘煜峰